宝宝眼外伤如何进行应急处理
【时间】:2016-10-10 11:26:17 【类型】:常见急救自救方法


 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,人们有80%的信息是通过眼睛接收的,人们把眼睛比喻为“心灵的窗户”,因此,从儿童时期开始,就要爱护好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。


  除了儿童自己有意识地保护眼睛,眼眶的骨组织、眨眼及眼睑防护性的反射动作,也在自然地保护着眼睛。眼睛一旦受到伤害,轻的经过治疗即可痊愈;重者,尤其是外伤所致的伤害,如果救治、处理不当将会造成感染,最后导致失明。一只眼睛的感染往往会造成另一只眼睛的感染和失明,影响学习以及今后的日常生活,造成终生遗憾。


  所以说,保护好眼睛是家长和儿童的责任,在日常生活中,要预防眼睛受到伤害。


  那么,引起儿童眼睛外伤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?


  1、 交通事故,发生车祸时,车子前座上的儿童被玻璃片伤及眼睛。


  2、 运动所致,如跌伤、撞伤等。


  3、 异物进入眼睛,如灰尘、木屑、飞虫、金属碎片等。


  4、 灼伤造成,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,如氨水、苏打水等。


  5、 紫外线、红外线照射,可引起角膜、结膜炎。


  6、 儿童观看电焊光引起角结膜灼伤。


  7、 打架拳击眼睛造成的眼睛挫伤。


  8、 在幼儿园上手工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,人们有80%的信息是通过眼睛接收的,人们把眼睛比喻为“心灵的窗户”,因此,从儿童时期开始,就要爱护好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。


  当眼睛发生外伤时,最怕发生细菌感染,一只眼睛感染会引起另一只眼睛的感染,这叫交感性眼炎,是一种危险的症状。医生们把这叫做“同情失明”,有时一夜之间两眼会双双失明。为了避免发生上述症状,即使微小的伤口,也必须尽快去医院诊治。


  此外,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急处理:


  1、当眼睛受外伤后,绝对不能用自来水洗眼睛,因为自来水不是无菌的,很容易引起细菌感染。应急处理时,处理人自己要把手洗干净,然后用干净纱布盖上眼睛,松松固定。如果用力包扎,压迫刺激伤口会发生感染。


  2、如果有异物刺入眼内,千万不要自己取,要用干净酒杯扣在有异物的眼上,再盖上纱布,用绷带固定去求医,尽量少走路,多乘车。


  在户外活动时常会碰到异物被吹入眼里的事,一旦有异物入眼,轻者疼痛流泪,重者则会造成角膜损伤,甚至失明。有时还会因睁不开眼而导致其他事故的发生。因此,异物入眼后,应当利用下列方法进行处理:


  (1)用手轻轻把眼睑提起,使泪腺分泌出泪水,从而把异物冲刷出来,同时也可咳嗽几声,以便把灰尘和沙粒挤出来。


  (2)取一盆清水,吸一口气后,将脸浸入水中,反复眨眼。用水漂洗;或用装满清水的杯子罩在眼上,冲洗眼睛;也可以侧卧,用水壶装温水冲洗。


  (3)请人用棉签或干净的手帕蘸水后将异物擦掉或用舌头舔下。


  (4)如果是铁屑类物嵌入眼内,可找一块干净的磁铁贴在翻开的眼皮上,然后慢慢转动眼球,铁屑即可被吸出。


  (5)如果是酸碱液溅入眼内,应立即用清水冲洗10分钟以上。


  (6)异物取出后,可适当滴入一些眼药水或挤入眼药膏,以预防感染。


  (7)采用上述方法仍无效或愈加严重时,应马上去医院眼科医治。


  3、当眼睛受外伤后,在去医院的途中,尽量不让头的面部特别是眼球转动,走路时应当尽量慢慢地走。


  4、为了防止眼外伤,要教育儿童在平时不要玩弄尖锐的物体,如锥子、剪子、针和骨针等。弹弓和能够弹出石头块的玩具也要禁止儿童玩用。还要教育儿童注意爱护眼睛,在制作玩具和航空模型时,使用剪刀、锥子或用剪刀剪铁丝时,更应注意防止刺伤眼睛。


  在日常生活中,如何预防宝宝发生眼外伤?


   



  这需要全家人格外小心。对于1岁以内的宝宝,爸妈不要拿任何带有锐角的玩具给他玩。宝宝长到1岁左右就会走,会跑了,这时候更要小心预防眼外伤。千万不要给宝宝拿刀、剪、针、锥、弓箭、铅笔、筷子等尖锐物体,以免宝宝走路不稳摔倒而让锐器刺伤眼球。另外,在节假日不要让宝宝自行燃放鞭炮,因为宝宝不能掌握燃放技术,爆竹爆炸时巨大外力,对眼球的猛烈冲击会产生一系列的眼损伤,如眼睑皮肤和结膜破裂、烧伤,以及角膜、结膜多发性异物、角膜裂伤、前房和眼内出血、眼底损害和青光眼,严重者完全失明。有关教训实在不少。


  化学制剂如洗涤剂、清洁剂一不小心进入宝宝眼睛,应该怎么办?对宝宝会有多大影响?


  洗涤剂、清洁剂种类繁多,无论哪一种多是含有不同程度碱性化学成分,如果不小心进入了宝宝的眼睛,对结膜、角膜上皮有损害,会使结膜充血、角膜上皮点状或片状破损,影响角膜透明度,看东西模糊。由于刺激了角膜上皮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,宝宝会出现怕光流泪、不敢睁眼和疼痛等况。所以在使用洗涤剂时,千万不要溅进宝宝的眼里,一旦发生,要立即用清水冲洗。

   

【上一篇】:对付蜱虫请勿施暴
【下一篇】:人人必知的8种常见急救法
  • 首页

    首页

  • 关于

    关于

  • 资讯

    资讯

  • 科室

    科室

  • 联系

    联系